金融强国行|金融为笔绘生态画卷 绿色金融展现蓬勃生命力

2024-06-01 15:08:41
来源:新华网

北京5月29日电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银行是绿色投融资的主力军,也是持续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对此,银行业要积极厚植生态底色,着力书写绿色金融大文章,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品创新和服务优化布局,以金融为笔绘绵延青绿,为可持续发展增添绿色动力。

  逐“绿”而行 绿色贷款余额高速增长

  工商银行绿色金融品牌升级提质,2023年末金融监管总局口径绿色贷款近5.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近1.4万亿元;农业银行绿色金融供给上量提质,截至2023年末绿色信贷余额4.0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速50.1%;邮储银行截至2023年末绿色贷款余额6378.7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8.46%;广发银行2023年末绿色信贷余额1543.67亿元,较年初增长65.43%;光大银行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2023年末绿色贷款余额3137.6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7.44%……翻阅近期发布的2023年报可见,随着经济转型升级,银行业逐“绿”而行,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入绿色产业赛道。

  根据央行最新发布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5.1%,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5.9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3.7万亿元,季度增量创历史新高。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11.21万亿元和11.34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5%。

  安永近日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2023年回顾及未来展望》显示,2023年有49家上市银行披露了绿色贷款情况,年末绿色贷款余额合计人民币228,931亿元,比2022年末增长40.29%,显著快于贷款整体增速。

  在绿色信贷迈向规模化、高速化增长的同时,银行业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很多银行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治理架构,推进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建设,例如设立绿色支行、碳中和支行、绿色示范分行等。

  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是国内最早探索绿色金融的商业银行之一,其将发展绿色金融、服务“双碳”目标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相融合,协同服务“减污、降碳、扩绿、增长”,积极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成为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典型样本。截至2023年末,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达到1.89万亿元,同比增长16.14%,其中人民银行口径绿色贷款余额达8090.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99%,所支持的绿色项目可实现年节约标准煤952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2292万吨、年节水量1055万吨。

  点绿成“金” 绿色金融产品线逐渐丰富

  除了居主导地位的绿色信贷产品外,银行业还把更多目光着眼于探寻绿色金融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和新实践。对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健全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探索产业基金、绿色债券、投贷联动等业务模式,进一步深化实体经济与绿色金融的良性互动。

  如今,随着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的增长,绿色债券已成为绿色金融体系的第二大载体。上市银行聚焦绿色债券的发行、承销和投资,在债券端积极支持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据Wind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共发行绿色债券802只,发行金额达11180.5亿元。

  其中,工商银行截至2023年末境外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199亿美元,境内累计发行8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光大银行积极承销绿色债券,支持环保低碳企业直接融资,助力14家市场主体发行21笔绿色债券,累计承销81.28亿元,撬动企业369.60亿元直接融资,投向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发电、绿色畜牧业等领域。

  为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多家银行加速持续创新其他产品和服务模式。邮储银行先后落地全国首笔“碳减排支持工具+可持续发展挂钩+数字人民币”贷款、公正转型贷款等产品,有序推动环境信息非强制性披露企业碳核算,在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完善风险管理、规范信息披露等方面作出有益尝试和探索。

  平安银行探索“三新一稳”绿色金融新路径,联合平安资管落地首单新能源私募基金夹层股权项目,向某省属国企集团下属新能源子公司注资50亿元,为企业实现战略性低碳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作为地方商业银行,西安银行持续助力区域经济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联合中航基金共同发起西部区域首支ESG主题公募债券投资基金,支持符合ESG理念的企业和项目进行债券融资。

  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首席合伙人忻怡表示:“伴随着绿色金融业务规模的增加,实体经济和产业‘绿意’渐浓。首先是推动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节能环保、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产业等六大绿色产业的发展;再就是银行通过更多丰富的金融产品,推动高耗能产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助推高排放企业在源头‘无碳’、生产‘减碳’、后端‘活碳’,实现低碳转型发展。”

  植绿不辍 未来将拓展更多创新场景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已日益成熟,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绿色经济已进入新阶段,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以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需求更加迫切。

  在此背景下,4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积极支持绿色低碳发展。5月9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对金融机构如何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指明了方向。

  兴业碳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钱立华称,从内容上来看,两大指导意见提出聚焦“双碳”目标,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是对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的进一步丰富与落实,形成了我国下一阶段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指引。此外,还对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侧重方向。例如,加大对重点领域低碳转型的信贷支持,同时指引银行保险业机构将绿色金融业务扩展至转型金融,并为碳金融打开相应空间。

  钱立华表示,《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研究丰富与碳排放权挂钩的金融产品及交易方式”,预计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及其指数挂钩的绿色结构性存款、绿色理财和绿色信贷等金融产品的空间将被打开。“一直以来,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都是银行机构典型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之一,并已有众多创新实践案例,但在业务落地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不少制度障碍,如针对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业务,碳资产能否作为抵质押物的立法尚不明确,相关抵质押登记制度也仍待规范,同时由于银行尚不能直接参与碳市场交易,抵质押碳资产的处置方式也面临不确定性。因此,未来进一步规模化发展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业务还需要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

  忻怡表示,未来绿色金融产品的供应有待加强。目前银行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为主,未来创新方向包括产品类型、产品组合、服务模式等方面。例如把握碳市场业务机遇,创新碳金融产品,探索绿色金融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同时探索绿色金融和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之间的产品组合,加强科技赋能以推进绿色金融的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