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角膜供应局限 “全飞透镜贴膜”让患者重获光明

2021-06-09 16:24:27
来源:文汇报

手机贴膜可保屏防损,角膜脆弱的时候贴一层膜会怎样?像戴隐形眼镜一样,把角膜混浊病灶用激光切削到透明之后,用近视全飞手术取出待废弃的角膜组织透镜,在上面“贴膜”——如此精细微创的手术已成为现实,可让患者重获光明。

这则好消息让很多眼疾患者欣喜不已。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教授领衔的视光学团队10多年来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在国际上独创新疗法——将近视和远视全飞秒激光矫正手术中原本废弃的角膜组织透镜“变废为宝”,用于治疗角膜营养不良和圆锥患者,使之重见光明。相关研究论文已在国际屈光手术权威期刊《屈光外科杂志》上发表,不仅引起国内外同行关注,更实实在在造福特殊角膜病患者。

7岁的童童(化名)近期经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复查,可以重返校园。不论是手术医生周行涛教授,还是童童的父母都很高兴。半年多前,童童刚上小学没多久,老师就向父母反映:孩子眼睛不好。去医院一查,结果是:角膜营养不良。这是一种非常少见又难治的遗传性眼疾,需要角膜移植。在一位医生建议下,家长带着童童直接来到上海,找到周行涛教授。

“这疾病可以治,用激光清除混浊病变,再用角膜组织透镜‘贴膜’,相当于做一个更安全更精细的升级版的角膜移植。”听到周教授的话,童童父亲舒了一口气。

周行涛告诉记者,在眼科学领域,圆锥角膜与角膜营养不良是顽症。圆锥角膜往往导致不规则散光及高度近视,严重者会导致失明,需要角膜移植。角膜营养不良则是一种遗传性原发性进行性角膜病变,发展到最后也需要角膜移植,且移植后还会复发。

如何能帮助这些患者?早在2010年5月27日,周行涛就在全国开展首例“全飞秒”激光近视矫正手术。矫正近视取出的角膜组织为近视透镜,取出的透镜对患者本身而言是“无用”的,当时国外做法都是把取出的透镜即刻废弃。“这些透镜是角膜组织,可以再利用吗?”周行涛不仅思考着这个问题,更付诸实践:透视镜“变废为宝”研究以及相关的病理基础研究起步了。

2015年周行涛团队开展国内第一例远视全飞秒手术,矫正远视取出的为远视透镜,远视透镜具有降低近视度数的作用。在周行涛指导下,李美燕博士原创性地把远视透镜植入一个濒临传统角膜移植的圆锥角膜患者的角膜层间,取得成功。这是国际上首次将新鲜远视透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的成功病例,该技术在改善屈光度(视力)的同时,也加厚了角膜,避免了角膜移植,并具有潜在加固角膜,提高角膜生物力学的良好作用。

早在1996年周行涛诊治的一个角膜营养不良家庭,一度三代人得病,如今,第二代与第三代都应用到了“贴膜透镜”这个新技术,重获光明。“这个新技术对小朋友的意义是最大的,他们可以重新上学,不会因为视力问题而影响人生发展。”周行涛告诉记者,这一透镜植入手术属于超微创技术,只需要表面麻醉,不需要打针打麻药,当前最小手术患者是6岁。

这项新技术不仅突破了角膜作为器官供体的有限尴尬,更在手术治疗技术引领革新,为患者解决了后顾之忧。团队成员赵婧博士的原创论文已在国际屈光外科协会的官方杂志上发表,全飞表面镜技术具有来源丰富、可推迟甚至避免传统角膜移植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多重优势。

那么,作为手术的重要“材料”,透镜够不够?今年1月,周行涛领衔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建立了首个“透镜库”,在伦理规则下,历经一系列流程,原本废弃的透镜被保存在专用冰箱里,它们一个个静静地躺着,不仅成为其他角膜疾患者重见光明的种子,也成为自身透镜储存的潜在远期自体应用及公益捐献的宝库。

记者获悉,随着研究同步推进,周行涛已发起成立全国角膜透镜库联盟,还在推进更广泛的应用研究,希冀造福更多患者。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 2 2 3 5 7 6@qq.com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豫ICP备202003533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