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云南高招正在进行。7月22日上午,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云南省招考院视察录取现场;下午,考生代表、家长代表参观录取现场。我省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从7月5日开始,目前正在进行一本批次的录取工作。从总的情况来看,各类别院校生源充足,各批次录取进展顺利。参观结束,考生代表张昆康说:“整个录取过程阳光、公开,回去后我也会告诉同学们,暂时没查到录取结果也不用担心,且未完成的计划还会通过公开征集志愿录取。”
目前正在进行
一本批次的录取工作
在省招生考试委员会的领导下,省教育厅成立了录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和组织实施高校招生录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7个工作组,做到职责明确、协同配合,为录取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各批次具体工作,确定各批次投档比例、投档时间等。各高校也相应成立了招生录取工作机构,做到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把关、亲自协调、亲自督查,严谨细致地做好招生录取和疫情防控工作。
我省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从7月5日开始,已顺利完成了强基计划批、优师专项批、提前本科批、国家专项批等批次的投档录取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一本批次的录取工作。
通过录取日报
及时发布招生院校录取分
录取现场,省招考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高招录取落实“集体议事、集体决策、会议决定”的决策程序,特别是在计划、投档、录检等关键环节,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实行一岗多控、人技联防,坚决杜绝权力行使的任意性和随意性。
录取期间,省招考院通过《录取日报》及时发布招生院校录取最高分和最低分,同步更新考生录取状态。
录取工作中,坚持投档时间、投档比例等重大事项主动向驻厅纪检监察组报告,主动接受驻厅纪检监察组全程监督。
未完成的计划
均通过公开征集志愿录取
我省高招录取落实招生计划分级管理和审批制度,凡涉及计划调整的,均通过“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网上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做到每一个招生计划的调整,都必须经过与院校充分沟通、投档人员生源情况初审、计划组工作人员合理性公平性复核、逐层审批等步骤,切实维护高校招生计划管理的严肃性。
各批次正式投档前,都进行多次模拟投档,分析、梳理院校及专业特殊条件,合理设置投档模板和投档比例。通过投档前多方数据比对和验证,确保报名库、成绩库、志愿库、录取库等数据一致,做到精准投档。
每一批次未完成的计划,均通过公开征集志愿录取,并通过电话、短信等通知符合条件的考生,保证招生计划公平、公正地落实到每一位考生。
我省高招录取
实行“初、复检”双人录检办法
省招考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高招录取实行“初、复检”双人录检办法,即录检员和复检员对照学校招生章程、分专业规则、身体条件要求等独立核对录检单、预退档考生名单,双人审核无误、结果一致后才能通过录检,批准录取。这一举措既能防止错漏,又能互相验证,有效保证了录取的公平公正,维护了考生权益。
设立体检监督岗,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坐镇录取现场,督促院校认真、严格执行体检标准。对身体患病、残疾等特殊考生,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耐心细致地做好考生与高校的沟通协调工作,争取最佳解决方案。
专人严密监测
保证系统平台和数据绝对安全
我省高招录取严格执行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规定,主动请教育部、省公安厅对录取信息系统进行网络远程入侵检测,安排专人对机房设备、网络链路开展经常性巡检,严密监测系统运行情况,保证系统平台和数据绝对安全。
完善应急预案,在往年双机热备的基础上,配备了秒级数据库备份恢复平台,实现数据实时备份,并实行录取数据信息备案备查制度,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涉密工作人员均签订信息管理责任书,严防信息泄露及考生志愿填报账号被他人盗用或非法操控。
实施专项计划
增加贫困地区考生就读名校的机会
此外,我省认真完成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原贫困地区学生的国家、地方和高校专项计划、优师专项计划和免费定向计划,共录取考生7861人。通过专项计划的实施,增加了农村贫困地区考生就读名校的机会,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
在免费医学生和公费师范生招生录取中实行县区定向、州市定向和全省定向的三级定向措施,着力解决招得来、回得去、留得住的问题。国家和地方免费医学生录取442人,国家和地方公费师范生录取366人。
优化招生系统
每天及时公布当天录取信息
同时,我省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做好考生来电来访工作,在云南开放大学设置招生录取咨询服务点,并专门开通2部接访电话,在云南省招考频道设立网上接待窗口,认真做好考生、家长的接待接访和政策宣传解释工作。截至目前,共接听电话1560人次,现场接待90人次。
今年,我省还对招生录取系统进行优化,对录取流程进行改进,做到每天及时公布当天录取信息,考生从投档到网上查询录取结果的时间较往年压缩了50%,大大缓解了考生和家长的焦虑情绪。
省教育厅、省招生考试院将继续按照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招委的部署要求,认真做好后续各批次的投档录取工作,确保实现“健康高考、平安高考、公平高考、和谐高考、廉洁高考”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