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中国对外投资发展之路怎么走?
日前印发的《“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提出了更加系统全面、明确细化的方向性指引。在对外投资方面,规划提出“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并将以优化对外投资结构和布局、完善境外生产服务网络、鼓励多元化投资方式和打造高质量境外经贸合作区以及创新多方合作方式作为着力点。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吕越表示,结合当前中国对外投资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基于国内推行的双循环重大战略以及疫情防控工作逐步进入常态化的重要现实背景,预计“十四五”时期中国对外投资总体上依然会保持增长态势,但在地区层面和产业行业维度将有进一步的调整。
发展形势错综复杂
具体看发展形势,从地区层面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各国的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布局更加侧重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而表现出内向化和短链化趋势,加之部分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愈发密集,中国对外投资目标地区预计会表现出内敛化倾向。随着以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代表的自贸协定落地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推进,中国向RCEP协定内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投资比重或将进一步增加。
从产业行业看,考虑到数字经济正逐步成为引领下一阶段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与数字化建设、智能化布局等密切相关的新基建将成为引领新一轮海外投资的重要领域。此外,在规划指引下,中国对外投资也将进一步向生产性服务业流转。实际上,在2020年的统计数据中,中国对外投资流向租赁和商务、科学研究和技术以及批发和零售等服务行业的比例就已明显加大。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加之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与部分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等一系列重大现实背景,因此,对中国对外投资而言,“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依然错综复杂。
吕越分析道,从国内看,首先,中国的疫情防控正逐步走向常态化,国内经济秩序已有序恢复并日益优化;其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以RCEP为代表的一系列自贸协定相关的对外投资合作项目不断落地并稳步增长,中国参与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明显增强。同时,着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或许也将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对外投资提供更多契机。
从国际看,一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下,全球产业链布局面临重构,得益于国内疫情防控的有效落实和制造业基础雄厚优势,中国正成为带动世界投资摆脱疫情冲击的重要力量;但另一方面,疫情导致世界各国的需求呈现不同程度的缩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所表现出的内向化趋势以及部分发达经济体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等将成为对外投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挑战。
认真研判机遇挑战
作为对外投资的主体,在“十四五”时期,企业“走出去”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对此,吕越也做了深入分析。
挑战方面,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企业面对的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显著增大,并进一步蔓延导致对外投资收益率有所下滑。二是合规挑战和法律风险日趋严峻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重要挑战。根据中国贸促会对近千家企业的调查显示,36.2%的受访企业在东道国投资及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过合规问题。此外,发达国家间趋紧的外资政策相互联动,且针对中国资本的意图愈加明显,也使得国内企业“走出去”面临重重阻碍。
与此同时,对外投资仍面临不少机遇。吕越表示,中国率先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为国内对外投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国内经济秩序和投资基础。“一带一路”倡议近年来的不断深化为国内对外投资进程在“十四五”时期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合作机制也日趋完善。加之众多自贸协定的落地和持续深化更是进一步为中国下一阶段的对外投资开辟了广泛的国际市场,企业面临的投资壁垒大幅下降,国际营商环境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