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抚顺石化乙烯化工厂成功生产新产品聚丙烯涂覆专用料TF26,丰富产品结构的同时,在创新创效之路上迈出有力的一步。3月24日,锦州石化公司40万吨/年针状焦装置建设项目全面开工,将为锦州市打造石化及精细化工千亿元级的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是辽宁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之年,深化企地合作是关键之举。作为辽宁省和中国石油的重要力量,驻辽炼化企业如何携手地方,在新时代“辽沈战役”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一)
(资料图)
从国家战略看,中国石油驻辽炼化企业是守护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产业链安全和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力量;从地方和行业发展看,也当努力成为助力辽宁全面振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走进辽阳市博物馆,记者真切感受到辽宁在我国版图中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更深刻认识到辽宁全面振兴乃至东北振兴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从国家战略看,守护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使命必然。
辽宁是全国唯一既沿海又沿边还沿江的省份:地处环渤海和东北亚中心地带,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也是东北唯一的陆海双通道,每年经此出口的成品油接近全国总量的1/4。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体系发生深刻变革、能源地缘博弈等风险不断加剧,中国石油驻辽炼化企业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中的战略地位和区域价值更加凸显。
5月8日,辽阳市下达河乡大西沟村村民张军抓起一把黑土,用力攥了攥然后张开手,攥成团的黑土随之散开。张军骄傲地说:“这土地油黑油黑的,就像能挤出油一样。”
辽宁,的确是石油的“富矿”:原油生产能力居全国第八位,原油加工能力居全国第二位,乙烯、对二甲苯、PTA产能居全国第一位。全产业链优势决定了驻辽炼化企业在保障产业链安全和供应链稳定中,肩负使命、作用突出。
——从地方发展看,助力辽宁全面振兴是现实必然。
在辽宁,中国石油驻辽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中国石油企业工业产值占所在地工业产值的比例从30%到50%不等,辐射京津冀和东南沿海等地至少5亿人的民生福祉。
“大学毕业时很多同学选择留在盘锦,大多是因为收到当地政府或者央企的‘橄榄枝’。”辽河石化公司员工李强说,优秀的企业和充足的工作岗位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中国石油驻辽炼化企业就具有这样的“磁场效应”: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还带动产业链下游企业“安家落户”,促进了人口回流。这两年因石化产业大发展,大连市与盘锦市成为东北三省罕见的人口正增长城市。
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中国石油驻辽炼化企业推动辽宁全面振兴,是落实国家战略的政治责任,更是续写新篇、实现融合发展的现实选择。
——从行业发展看,推动辽宁产业转型升级是大势必然。
在抚顺石化石油三厂大门外,一条5公里的鞍山路聚集着“老抚顺”的五大支柱产业:钢、煤、电、铝、石化。
“过去,5家企业都是万人大厂,每到上下班,整条街都成了自行车的海洋。”抚顺石化石油三厂副厂长鲁传涛感慨道,如今钢厂经改制变成民营企业,产煤的西露天矿退煤闭坑,老热电厂关停,铝厂的电解铝生产线停产,只剩石化企业仍在运营,但居民搬走了2/3。
这条街是辽宁产业发展的浓缩样本。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曾经拥有铁矿、冶金、钢铁等“原字号”产业。但随着资源枯竭和产业升级,围绕中国石油驻辽炼化企业建设石化产业园区成为诸多城市的共同选择。
“我们区可以说因辽化而生,因辽化而兴。”据辽阳市宏伟区委常委、高新区副主任吴琪介绍,该区经过40余年发展,不仅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学品生产研发基地,还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列。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辽宁全面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龙头”企业,中国石油驻辽炼化企业要成为先行者,也要成为推进者和践行者,闯出一条发展的新路。
(二)
转型升级之路充满未知,但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驻辽炼化企业,必将乘势而上、抢抓机遇,在一次次爬坡过坎中收获“柳暗花明”。
“我们95年的厂史中,曾经历过2次搬迁、4次装置大规模改造和3次产品结构调整。”抚顺石化石油一厂厂长杨青松说。
调研中,记者发现,中国石油所有驻辽炼化企业都经历了一次次爬坡过坎,才收获了“柳暗花明”。今天,这些企业再次处于关键时期,如何乘势而上、抢抓机遇?
——从先天禀赋看,辽宁坐拥丰富资源,驻辽炼化企业占据“地利”之势。
翻阅世界历史会发现,北纬40度附近的带状区域集聚了众多人类文明、优势产业,工业革命以来更是全球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
辽宁便在这一纬度上,乃膏腴之壤: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其中,辽河油田是全国最大的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每年稳产千万吨原油,毗邻吉林、远接大庆,拥有稳定充足的油气资源。这为驻辽炼化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支撑,也为辽宁全面振兴提供了“物质基础”。
同时,辽宁是东北地区通往山海关以内的交通要道,也是东北地区通向世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乃油气运输“咽喉”:铁路密度居全国首位,公路四通八达,集装箱海铁联运量排名居于全国前列,8条陆上油气进口管道构成能源大动脉。
然而过去10年,拥有资源优势、运输优势的辽宁并未将其完全转化为市场优势,每年生产的大量成品油和基础石化产品需要运往辽宁以外的市场,逐渐形成了“北油南运”的局面。
“从大连到广东,靠泊、卸船、进加油站共需15天。一旦赶上极端天气,对市场供应影响很大。”东北销售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刘承波认为,这不仅是保供账,也是经济账,每年需要额外支付大量运费。
聚焦未来,随着南方炼厂“雨后春笋”般建起,以及新能源时代快速到来,“北油南运”或演变为“北油难运”。中国石油驻辽炼化企业如何将“地利”之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升市场话语权,是亟待思考的现实问题。
——从发展底子看,辽宁工业基础雄厚,驻辽炼化企业占据“天时”之利。
走进抚顺石化石油二厂,沿中央路前行约900米的西侧,立着一块黑色花岗岩石碑,碑上镌刻一行华丽的行草:中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这是辽宁辉煌的历史见证。
时至今日,辽宁仍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种类齐全的制造业、成熟度较高的技术体系等。其中,石化产业链覆盖从采油、炼油到烯烃、芳烃,再到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工,化工精细化率超过50%。这些是中国石油驻辽炼化企业转型升级的先天禀赋,以及“再起跑”的底气。
但辩证地看,产业链由“全”至“强”仍存在较大差距。
历史经验证明,延长炼化产业链是全球工业基地、资源城市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于辽宁省而言,初级产品居多,产业链协同发展不足、精深加工程度低是“产业之痛”。
“产业链条比例不协调,就难以快速发展。”锦西石化科技处副处长丁大一认为,改善“头部大”“腰身细”“下游弱”的“身材缺陷”,是转型升级的“破题”着笔之处。
——从人文底蕴看,精神文化滋养兴业沃土,驻辽炼化企业占据“人和”之道。
4月初,辽阳石化厂区春暖乍寒,树木刚刚吐露出新芽。这里生产出的原料曾织出我国第一块“的确良”,后来却因为产能过剩导致企业连年亏损。2017年辽阳石化扭亏为盈,一些新产品技术甚至达到世界级水平。
回忆起这段历程,辽阳石化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李贵合说,扭亏先扭心,公司党委用“石油精神”打造“人心工程”,唤起了全体干部员工背水一战、逆境奋起的精气神。
东北地区是精神的沃土,是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诞生地,也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辽宁作为共和国工业奠基地,滋养了国有企业特有的精神品格。如今,这些精神仍流淌在石油人的血脉里,其蕴含的价值观念、文化内涵为驻辽炼化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精神支撑。
不可否认的是,惯性思维、经验主义、路径依赖等思想在驻辽企业中普遍存在,使其转型升级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用好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激发企业“再创新”的活力和“再创业”的魄力,是需要深入思考的话题。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规模发展阶段,人员数量曾是支撑企业发展的基石。以中国石油驻辽炼化企业为例,7家企业平均员工人数超6000人,其中2家企业员工人数过万。
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才基数变成关键力量。调研中,几乎所有驻辽炼化企业都反映同一问题:高精尖人才缺乏。“高端人才实在是太抢手了。”辽河石化公司级专家曾海是硕士生导师,之前带出的研究生几乎都选择了高薪单位,连他也曾多次被高薪邀约。
在某种程度上,一定规模的员工基数是维持企业运转的先决条件,完善的人才配置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底气所在。中国石油驻辽炼化企业想要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就要探索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方法与路径,构建引才“强磁场”,释放留才“吸引力”,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三)
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企地携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寻未来市场“蓝海”,力争“转”出新空间、新路径和新赛道。
工业兴,则辽宁兴。
从体量看,石化作为辽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2022年规模以上石化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20%,是辽宁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场,关键是如何企地融合谋发展,携手共赢促振兴。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油增化“转”出新空间。
辽宁省发展改革委提供的数据显示,辽宁成品油资源严重过剩,外运量超70%,基础石油化工原料及高端化工品却供不应求,新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相对较少,减油增化、减油增特成为转型方向。
在此背景下,2021年至2022年,辽宁省“三篇大文章”专项行动方案从1.0版向2.0版优化升级;《辽宁省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产业政策相继出台。与此同时,中国石油也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打造产品巨人,力争跻身高端市场。
由此可见,辽宁省政府与中国石油的方向与目标是一致的。下一步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驻辽炼化企业要带头缩减化石燃料产品比重,稳步提升芳烃、烯烃等化工原料和高端化工产品生产,与地方政府携手将辽宁打造成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加快自身转型升级的同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补链延链强链“转”出新路径。
在抚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抚顺石化与抚顺东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相距仅两公里。抚顺石化的石蜡和环氧乙烷,槽车运输只需10分钟,就能抵达另一端的原料罐。在该园区,因抚顺石化的龙头效应而落户的企业超过2/3。
调研中,记者发现,中国石油7家驻辽炼化企业均承载着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也是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力量。多个地方政府围绕着中国石油驻辽企业建成了一个甚至多个石化产业园区。如何更好地发挥大企业效应,招商引资实现补链延链强链,形成“产业园就是产业链”的集聚效应,这是需要企地携手共同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守住传统优势的同时,探寻未来市场“蓝海”,弯道超车“转”出新赛道。
5月9日,在锦州石化针状焦产品传输装置前,炼油五联合车间生产副主任杨朝峰,正在认真检查一块块散发着金属光泽的针状焦。
针状焦是一种锂电池生产原料,锦州石化抓住清洁能源发展、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建设风口,打造中国石油最大的石油焦生产基地。如今,其生产的针状焦在国内重点电极企业覆盖率达60%以上,而且凭借接轨国际市场的产品标准,在海外市场也占领了一席之地。
“未来市场‘蓝海’是高端化、差异化和高性能化、专用化,这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生存空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建议,针对国内市场依存度大的产品,炼化企业要分析产能产量增加及其市场需求情况,尤其是受技术制约供给受限的产品,要加大研发力度。
在大凌河畔,辽河油田欢三联项目用光电、光热、地热等齐发力,替代油气生产用能,探索出能源互补发展的“辽河模板”。近年来,中国石油在保持传统能源赛道优势的同时,向光伏、风电、地热、CCUS等新能源领域延伸。
辽宁这片油气富矿,同样是新能源发展的热土:近年来,全国各省市区陆续发布了“十四五”新能源电力发展规划,由西北、华北、东北组成的“三北地区”及西南地区成为主力区域,预计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占已公布总装机的70%以上。
辽宁省通过企地合作创造了老工业基地的辉煌。未来,辽宁省与中国石油仍大有可为,携手打造新型工业基地的“样板”工程,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弯道超车”。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中国石油驻辽炼化企业将咬定目标、坚定信心,以“确定性”奋进应对“不确定”挑战,一步一个脚印让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期待着,企地携手共同打赢这场新时代的“辽沈战役”!
(抚顺石化、东北销售、辽阳石化、大连石化、锦西石化、锦州石化、辽河石化、大连西太、辽河油田等记者站及东北化工销售等企业对本文有贡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