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岳岳
高架桥下建起了运动场,小区里多了一个口袋公园,老厂房摇身一变,成了艺术街区……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城市微更新,探索存量空间的活化利用,打造了一批小而美的城市微景观,让城市在新与旧的碰撞中焕发新生。
有人说,城市更新已经从1.0阶段发展到4.0阶段。1.0主要是大拆大建、补窟窿,2.0着重追求规模效应与高速建设,3.0开始由追求体量向强调质量转变,4.0则更注重智慧化、人性化、可持续。而微更新正是4.0版本的体现——遵循城市内在秩序和规律,在保持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对已有城市空间进行小范围、小规模的局部改造,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之道。
【资料图】
一座城市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如果说高楼大厦、宽阔的公路构成城市的骨架,那么社区街道、背街小巷,则是城市的血肉和细胞,折射着城市的温度与活力。放眼各地城市微更新历程,上海延武胶街区,老弄堂里集结着买手店、烤肉店、咖啡店、艺术书店等多种商铺,实现了商业区与社区的完美融合;济南燕山立交桥下,篮球场、滑板场地、城市书屋、演艺广场应有尽有,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好去处;西安建国门老菜市场,既保留了朴实的市井风貌,又打造了极具未来感的文化创意街区,……螺蛳壳里做道场,一个个城市微更新范例,扮靓了城市“面子”、壮大了城市“里子”,实现了“老味道”与“新动力”并存、“时尚感”和“烟火气”共生,映照出城市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微更新,不仅是对城市空间的改造,更是对市民生活方式的重塑。城市当中的“微细胞”,最为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承载着一座城市的“乡愁”。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社区街道逐渐老化,难以满足当代居民需求,甚至给居民生活造成不便。在乡愁与忧愁之间,微更新提供了一个思路。从把废弃电话亭变为手机充电屋,到利用闲置土地建造停车场,再到改造人防空间供居民休息纳凉,曾经“被遗忘的角落”得以充分利用,为居民提供了更多活动空间。可以说,微更新虽然微小,但效用不小。它赶走了人们的忧愁,为城市留住了乡愁,让美好生活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走得近。
当然,螺蛳壳里做道场,不是件容易事。一桥一路焕新的背后,是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的提升。如何在小空间里“施展拳脚”,让改造既能提升城市形象,又能满足群众期待,微更新需得多些细琢磨。比如,有的老街文化底蕴深厚,怎样才能在不破坏原有历史文脉的基础上,让历史文化资源动起来、活起来?比如,改造老旧小区,不是造“社区盆景”,而是要贴近群众生活、满足群众需求。再有,微更新不是“拿来主义”,在借鉴别的城市的优秀做法时,也要立足自身实际,挖掘自身资源,打造城市特色。大到一个社区、一个厂房,小到一条路、一面墙,只有花足心思、下足绣花功夫,才能让微更新既好看,又好用,实现新与旧的和谐共生。
城市向新,生活向上。从“搭框架”到“精装修”,从大拆大建到尽量保留,无疑是城市发展理念的一次重要转身。未来,在“增量扩张”向“存量更新”的城市转型过程中,微更新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在小改小造中触摸城市发展脉搏,在与日俱新中感受城市华丽蝶变,微更新正在以更多打开方式,拓展着美好生活的边界,孕育着城市发展的未来。
相关链接:
观澜亭丨一场机场音乐节里的资源盘活经——城市向“新”力观察①
责任编辑: 李文智 签审: 王建国
上观号作者:大众日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