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印餐,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那一碗一碗的咖喱“糊糊”。本报记者初到印度时也非常不解,号称有数千年历史的印餐,为什么端上来如此“草率”——无论是国宴的庙堂之上,还是市井的下里巴人,由各种豆类或羊肉组成的“糊糊菜”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角”。
有说法认为,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达22℃以上。炎热的天气使大部分的新鲜食物不利于长时间保存,而将新鲜的食材加入大量香料,做成糊糊,能起到腌制的效果,也有利于保存。也有的人说,印度是一个香料大国,他们认为香料只有经过不断熬炖才能真正吃出味道,才会被食材更好地吸收,所以菜品煮的时间长,最后就慢慢变成了“糊糊”。还有说法认为,印度的医疗条件有限,做成糊糊更有利于被消化吸收,并且长时间高温加热也起到了杀菌作用,不容易因为饮食生病。
不过,“印度之声”餐厅主厨梅罗特拉处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他说,印度人常吃的长粒香米非常干硬,直接吃口感特别不好。这种干硬不是因为煮饭时加水太少造成的,而是此种香米本来的特性。所以印度人会用香料和咖喱做成菜,然后浇到米饭旁边,用手蘸着菜汁抓着吃。
事实上,印度的每个地方邦都有特色的饮食文化,“糊糊菜”只是北印度特色菜之一。印度东北部、西北部等地区由于历史上与我国西藏联系密切,保留了很多藏餐的特点。印度南部的菜肴相比北方而言,口感上层次更为丰富,而且因为少了很多宗教限制的关系,入菜的食材也更为多元。在果阿邦、本地治理等殖民痕迹较重的地区,传统印度菜与西餐相结合,诞生了许多颇具“合璧精神”的新菜,让人回味无穷。